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 “机器人总动员”精彩上演
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
9月10日-13日 北京
9月11日,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迎来第一天线下主商标论坛——“领航峰会”。领航峰会群星璀璨,产、学、研各领域大咖齐聚首,共话巅峰,为机器人未来发展领航。
# 领航峰会大咖观点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
机器人是最有活力、最有潜力,未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劳动力的短缺迫使我们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加速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推动,今天机器人不仅在高端制造装备,也在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还是特种机器人,不管机器人怎么复杂,就是四个核心关键技术:机器人的本体结构,机器人的感知系统,机器人的决策规划、调度与控制,机器人的执行。机器人技术是涵盖多学科交叉,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机器人就是一个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未来的机器人一定是朝着自主化、鲁棒性更强、融合性更好、多机协作的方向发展,是完备的,能够智能化、自主化、网络化的控制系统。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龚克
工业革命是拓展人类的体力,信息革命则是增强人类的脑力。实际上要求类人的人工智能形成一个研究发育机理,包括研究对意图的理解和行为决策能力,就是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向而行,共同支撑我们的智能制造,实现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做问题求解、定理证明、模式识别,就是专家智能、人机博弈,是在一个非行为空间起作用,也有确定性的因素和规则下的推理,现在我们正在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几个关键技术,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人机混合智能、自主无人智能、跨媒体智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器件的基础上,五大技术都在向前发展,加上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法律、政策标准,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智能社会。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
公司创始人、总裁曲道奎
机器人正在从单元到智能系统方向发展。过去我们都是独立的工作单元,现在开始进入大的系统,机器人也由过去在笼子里作业的系统往人机共融的方向发展,所以这是协作机器人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近几年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按照FRR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协作机器人可能会在新一代机器人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AI、Cloud、Big Data让机器人处于颠覆式的阶段,除了Robot还有S-Bot和H-Bot。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发展第二产业最大的信心,中国政府支撑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我们肯定会有很好的市场环境,我们要从过去的战略跟随到未来的战略进攻,未来很多产品技术要实现并跑甚至超跑。
小米集团副总裁崔宝秋
小米从创立的第一天,雷总就把它定义为一个“铁人三项”公司:硬件产品、互联网和新零售,我们想用互联网的模式做实体经济。中国在AI领域有很多优势,其中一个就是智能场景创新的优势。智能车载创新是中国智能家居企业的一个优势,这里代表了几乎所有的技术。包括机器人的技术,也是一个集大成者,覆盖领域非常的广,不管是智能家居还是AIoT代表技术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硬件芯片和操作系统。
相信在今天的大好形势下,只要我们专注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在开源开放、安全和隐私保护上做到极致,就可以真正把小米的使命早日实现。我们的使命就是让全球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
作为机器人大会永久会址所在地,经开区致力于深化产业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活跃,逐步形成了以机器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为主导的高端产业发展格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下的产业深度融合机遇,经开区将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以智能制造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引爆新的增长点:一是链接上下游的应用场景,打造智能装备产业生态。二是汇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智能制造集成创新。三是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面对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北京经开区将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新环境,持续推进机器人科技及其产品更好地为推动发展造福人民服务,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麦肯锡资深专家侯文皓
工业场景灯塔的本意是引领众多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走出试点陷阱、走出转型黑暗,彷徨、迷茫、焦虑。本次疫情中灯塔企业逆流而上、转危为机,或者是在以比较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上解决疫情带来的一些短期供给,快速地复工复产,或者是用透明化的产销供存的供应链快速反应、动态决策,率先走出疫情,并且有些企业已经在主动思考、尝试、引领未来智造的颠覆性重构。
灯塔之旅是始于灯塔,但不止于灯塔。我们期待更多的制造类企业转型数字化,成为行业的灯塔,我们期待更多的技术供应商探索未知,成为技术的灯塔,我们也期待更多从业者努力磨炼本领,成为人才的灯塔。不同的灯塔怀揣一颗初心,汇聚我们共同的力量,就能点亮中国智能制造未来的灯塔。
SMC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马清海
SMC主要还是依托于驱动技术为工业产业省力和自动化做贡献。目前主要是从五个方面做好服务:工业技术的创新、工艺方法的革新、精益管理、供应链应急体制、数字化转型。我们的产品创新围绕小型化、节能化开展,服务主要还是以快速交付为主,制造系统还是以供应链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主。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投入打造如何响应全球绿色制造的号召,最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建立SMC生态产品、节能系统提案和生态工厂,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
人工智能不是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而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机器人做的是机器,人工智能做的是智能体,就是用Agent来描述它,而不是智能机器,为什么?因为人工智能不光要做机器,还要做软件、做器件,包括智能芯片,所以用智能体概括人工智能不仅要做硬件、做机器,还要做软件、做系统、做元器件,这一点是和机器人有所区别的。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很多重叠的地方,但我觉得机器人更要面向任务、面向应用。我想给大家传达的是,机器人往前发展的时候,人工智能会在某个地方和你有交集,我们可以和人工智能共同合作研究做到这一点。
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
目前在移动平台上,包括地面移动的车、空间飞行器上的装备,多个器件操作是重要的发展趋势。飞行操作平台和移动操作平台相结合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把机械手的操作能力和平台大空间的移动结合起来,实现远距离大场景下的作业过程,小到医院里的手术机器人,大到农业山区采摘机器人,这些是未来很重要的发展趋势。
我们谈到的认知体就是一个脑袋的问题,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平台加上多个臂,那么这种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多认知体的协同是未来理论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在动态场景下实现机器工作的协同。比如美国做的有人机和无人机的协同,再就是在云端环境下如何实现分布式的操作和感知,如何在框架实现知识和数据的有机结合。比如大象是通过记忆记录自己的行迹,而且会利用知识实现自己的行为。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
我们走到了一个人机共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进程中机器人会成为新一代家庭服务数据的入口,主要就是依赖于人机共存主动交互的形态,就是我们在这里相互沟通的模式,不需要再靠我们的手通过键盘互相去做沟通。过往两年的疫情中,我们发现无接触式的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刚需,今年是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黄金十年的元年,无接触服务能够变成刚需一方面是疫情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人和病毒共存的可能性越来越变成一个现实,服务机器人真真正正变成我们的需求。中国大型服务机器人技术已经能够达到全球比肩的水平。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应用场景,所以无论是工业机器人、家庭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甚至无人驾驶,我们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市场基础。
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事业部中国研究中心经理张佳帆
创新始终是ABB机器人的DNA。近年来,ABB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突破传统,逐渐从工厂车间拓展到仓库、医院、餐厅、商店和其它应用场景,也正在通过新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推动建筑行业走向自动化。
人工智能对工业机器人而言意味着将资深工程师的专业技能以数字化形式转化为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两个前提条件:首先是行业专业知识的数学表达,其次是工业商品中操作过程以及结果感知。虽然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确定性,但畅想未来,可以理解就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在工作场所将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和工业机器人并肩工作,能够更友善地交互,只要你和它说句话就能发出工作指令。
北京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方平
在我的理解,0-500米的空间定义为超低空,这一片空间的资源其实有很多数据、价值、资源以及行业痛点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光伏发电站需要检查光伏破损和污渍,矿区堆场、风力发电、化工厂等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巡检工作是依赖于人工去完成,除此之外还有水利水电、智慧城市的应用。
“超低空——天地一体物联体系” 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集群化、数字化的建模就像在一个元宇宙操控、解决行业的痛点和难题。我们希望通过机器人成为未来全新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就叫做自动机场,自动机场里面可以飞出全自主化飞行和导航的无人机,也可以从侧门走出一个地面机器人,既可以是多旋翼的无人机,也可以是跨越百公里的垂体固定无人机,实现整个互查互补和智慧网格的立体巡检。
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熊明磊
水下机器人距离大家的生活比较远,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深山老林和水电站作业。水下应急搜救是解决需要快速发现人的问题,但真正创造价值的案例都是在水电站这样的单位。很多水电站建了三五十年,时间也比较长,内部有喷枪和钢筋结构,水下机器人和无碳雷达可以对整个水下建筑物内部的钢筋结构进行完整的检测。除了水库大坝这个方向,我们的水下机器人应用还有航道的闸门、水下海缆、核电站的拦污网等等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多年的数据积累帮助客户完成一些水下建筑物、水下资产和整个环境的三维建模,提供这样的数据和检测的服务。
本文转自世界机器人大会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