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风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同电商平台存在售卖疑似盗版图书的现象。这些盗版图书的印刷成本往往低至几元钱一本,售卖图书的网店入驻资质也有一条灰色产业链。电商平台售卖盗版图书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图书销售渠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售书已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与传统的图书销售模式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线上图书售卖更为方便快捷,但也滋生了不少乱象,盗版图书走上电商平台就是其一。这对互联网生态、市场经营环境、出版业合法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都带来不小伤害,不仅要保持高度警惕,而且应加强引导治理。
一直以来,图书盗版都是出版行业的顽疾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盗版成本低、利润空间大,几块钱的成本撬动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利润,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图书侵权花样繁多,比如一些商家通过代办资质、更新链接、倒换平台、私域流量“分发”等方式规避监管。同时,消费者、著作权人等版权意识虽然提升,却受困于投诉难、取证难、立案难、赔偿低等问题,维权成本高。因此,打击盗版图书,需要持续加压、依法治理,在提高违法成本与降低维权成本上共同发力。
保护图书版权、遏制盗版侵权,不分线上线下、不分商铺平台,电商平台更不是盗版图书的“法外之地”。2021年,某机构在某电商平台上的165家店铺里采购了267本图书,经鉴定,其中199本书中只有18本为正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一些电商平台沦为了盗版图书的“隐秘角落”。之所以如此,往往在于一些电商平台上入驻的图书商铺,很容易获得开店资质,甚至存在花钱就可“一条龙”办理资质的情况,这为不法兜售盗版图书打开了方便之门。就此而言,依法打击电商平台盗版图书,必须进一步严格规范平台第三方合作商的经营行为,尽早把风险遏制于未萌。
应该看到,健康且正规的图书销售渠道,离不开可靠的图书来源和诚信的图书经营。换言之,保护图书版权、打击图书盗版,既是捍卫从业者、出版者的利益,又能给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图书供给。特别是在电商经济日渐活跃、电商平台成为购书新渠道的当下,出版生态越来越丰富,需要包括图书内容生产者、版权所有者、电商平台方、图书经营方、广大消费者在内的各方共同呵护。尤其需要更加明确电商平台的责任,鼓励发挥平台优势,对平台里的经营者加强资质审验和日常监管,拓宽消费者维权通道,主动配合监管部门的治理行动,多措并举助力相关行业健康发展。说到底,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电商平台,还需要持续完善保护图书版权和知识产权的治理机制,加大治理力度,提升治理效能,真正为消费者提供可信、放心的消费环境,为广大读者和从业者营造健康有序的版权生态。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良好的文化环境容不下盗版横行。未来,切实把反对盗版、净化电商的共识化为治理行动,清除盗版图书存在的线上、线下土壤,实现创作者出好书、消费者买好书、全社会读好书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