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经典会员业务的权益堆砌模式,国内互联网各平台开发了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会员或付费玩法。比如百度网盘的单次下载付费加速服务,网易考拉率先采用的“先享受后付费”的策略,以及拼多多精准匹配用户属性的5.9元超低价月卡,所有的精细化运营行为,都是复杂中国市场中的灵活应对。在“术”的层面上各种产品及策略细节,都说明了国内会员业务发展领先行业的程度。亚马逊在全球有超过一亿的会员,权益覆盖生态中多个业务线,不过仍然没有挣脱掉用户“付费享受更便捷物流”核心逻辑。
会员业务&中国市场
会员业务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给了外界一种一片祥和的错误信号。背后的酸楚和咬牙坚持,只有真正的实践者才能品味到。正如前文所提到,私域流量思维的盛行,让绝大多数平台被动陷入到囚徒困境的跟随策略中,生怕一旦一步走错就会错失大量核心价值用户。疲于应付的大多数,在过激的权益策略中正面临着流失短期商业价值和流失长期用户价值的两难选择中。
深究会员业务适用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背景,即现在为互联网服务或会员的主流人群,仍然是那批在互联网草莽时代疯狂攫取免费红利的人。用户惯性可以被市场教育扭改,但这其中必然要消耗高昂的教化费用。美国作为会员业务的起源国,其上世纪便已经成熟的各类线下商超及娱乐业,早已经铺垫好社会的基础。所以美国互联网爆发的年代,免费策略才是那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众,付费享受对应服务才是美国民众心智认知的主流。
Costco在美国零售中仍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舶来到上海之后威力也似乎未减,这并不是“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逻辑,而是Costco将近50年的会员零售模式的积淀。这跟中国多数网站动不动就变更权益的“骚操作”不在一个段位上。尤为重要的是,会员之于电商是锦上添花的业务催化剂,而不是竞争力的根本。近几年很多追逐新模式的电商形态,诸如各类的社交电商无人货架等等,都是忽略了零售价格和服务的核心,片面追求新颖模式的商业效果,真可谓是舍本逐末了。
在直接付费已经成为多数互联网产品的变现标配后,我们看到过经历过太多东施效颦的扭捏,用户对于会员的期望值在无数的“狼来了”之中不断耗散,一如当年被各种边缘元素严重侵蚀的页游行业。多数企业的掌舵者其实都认识到会员运营的正确策略,无奈囿于行业乱象只得屈服于短期价值的贴现。用户从不会拒绝有诚意的会员权益和服务运营,而中国互联网的会员变现之路,需要业内玩家交出更多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