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社区生鲜又热闹了:广州钱大妈获D轮融资,成都超人鲜生连开4店,回想生鲜电商呆萝卜、妙生活因资金链暴雷似乎还在昨天。同样是做卖菜的生意,有人高歌猛进,有人惨淡离场,倒让人看不懂了。时也运也?还是创业者选错了商业模式?
电商最后一片蓝海?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据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国内生鲜电商市场发展迅速,2018年交易规模突破2000亿元,预计未来3年,行业仍会保持年均35%的增长率。这是什么概念?2018年我国家电行业年增长率1.9%,牛奶行业年均增长率1.7%,近几年能保持30%以上年增长率的譬如云计算、新能源、医疗旅游等产业。
这样诱人的数据,资本自然趋之若鹜。报告显示,随着生鲜在电商领域中热度的持续升温,多家生鲜电商企业受到资本关注。2014-2018年,共有230家生鲜电商获得249亿元融资,包括每日优鲜、生鲜传奇、食享会、每日一淘、十荟团等。
很多创业者也正是看到了热钱的涌入,转而投身生鲜领域。新的生鲜垂直电商平台不断涌现,也涌现了一定数量的“明星生鲜电商企业”。近两年来,生鲜电商行业发展日趋理性,融资事件数量相对较少,但融资金额较大,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的特点愈发明显。譬如,每日优鲜在2018年9月便获得了4.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然而更多的创业者没能跨过资本的坎儿,很多初创型生鲜电商企业由于存在供应链、烧钱补贴等问题,面临倒闭、被并购的境地。
都怪模式不对?须回归零售的本质
前阵子呆萝卜、妙生活暴雷后,呆萝卜创始人李阳反思说“步子迈得太大,低估了生鲜烧钱的速度”,业界也有不少人认为:正是烧钱补贴、疯狂扩张的模式,害了这些生鲜电商的黑马。
要我说,这个锅不能让商业模式来背。加盟还是拼团,前置仓还是隔日送达,生意没做好不一定是模式的问题。经常逛街的人不难发现,小区附近的水果店、蔬菜店、日用超市,生意往往都很红火,经常人气爆满,店员甚至和小区居民成了朋友。对比一些有着互联网巨头背景的生鲜连锁、电商店铺,在走进社区的时候反而水土不服,频频暴雷。难道是传统门店的模式更胜一筹?小编认为,能否真正接地气、满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才是社区生鲜的一大“命门”。
无论是生鲜电商,还是社区生鲜店,其本质都是零售行业。互联网可以被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零售业的本质问题,但互联网不会改变零售业的本质。而零售业需要的是精细化运营、接地气的服务。大数据与迅速扩张的社区布局,的确可以助力末端配送,离消费者更近,但做不到的是有温度的经营、贴心的服务。盲目追求网点数量、套用统一模式的粗放式管理是走不远的。
有人说,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品牌店遍地开花,为什么还有很多夫妻店生意红火?依小编看,生意好不好做,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经营用不用心、服务到不到位,与其追逐资本的青眼有加,不如精耕细作,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你买单。不认清这一点,生意场上处处都是“坑”
关键词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