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阿里巴巴巴巴十年了。试以客户之一以为例,某公司,在东莞,有几家分厂,占地过万平,工人号称上千,少说也有七百。老板姓王,虽然是大叔一枚,思想却很新潮,微博、微信都玩得溜溜转。王总坦言,公司以OEM为主,出口占了9成,这几年来试水内销,却做得不咸不淡,所以决心放弃传统渠道,“未来只做出口和电商”。既有实力,又有决心,为什么就是做不起来呢?原来口头上的重视,跟叶公好龙没什么区别。公司没有库存,所以,在线上只能交易几个样品,而几万到几十万金额的大单,工厂更愿意走线下。5000个的订单,公司还要考虑考虑,就算勉强接了,也要给外贸单让路。站在公司的立场,这自然也是合理化选择,但要做电商,就必须跟着电商的规则走起。不然,马爸爸会给你洒流量?
公司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规划。品牌没规划,产品没规划,团队没规划,渠道也没有规划。规划不明,所以思想不一,从老板到文员,各唱各的调。思想不统一,所以士气不振,接私单、做私活、开私店,屡见不鲜,管理层如何管得了?王总之所以缺乏整体规划,并不是不舍得花钱。电商课程听了不少,各式各样的专家也请来不少,还花了十几万大洋,将天猫商城交给TP运营。该托管商走马观了个花,胸口一拍,定下了160万的指标,结果天猫商城每月开直通车就要烧掉6千,但平均月销量不超过两万。要做聚划算,坑位费花了4万,销量也是4万,赚的还不够花的。王总要求提前解约,对方提出不能退托管费和服务费,王总一看合同傻眼了,原来承诺虽然看上去很美,却根本就没有硬性指标和约束条款。这就是所谓的“按效果付费”,不少商场老将都被高新名词忽悠了。
我虽不才,但也知道要做电商,先变内行。管理层不妨“垂拱而治”(实际上做不到),但前提是,定位要明,人要找对。如果一会想着三年内做几千万,一会想着通过淘宝把几十万库存品赶紧甩出去,蛇鼠两端,安能成事。天猫商城的评分如此之低,主要原因就是公司在元旦做过一次活动,虽然消化了部分库存,却因为质量和发货问题拉低了评分。说来也真搞笑,电商部原计划在元旦当天发货,但发下的联络单仓库不认,重重审批之后,时间早就误了。我在电商部办公时还遇到这么一件事,一名大汉闯进来,把电商主管大骂一顿后扬长而去,他口音重我没听懂,一问才知道是内销部经理,因为天猫价格低了,三天两头前来骂街。传统企业做电商,就是如此艰难!
王总说:“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三年内做三千万。卖个几十几百万,对我来讲有什么意义?”我说,目标再远大,也得分步走。专家们爱鼓动老板砸广告、做活动,很多企业,就是一开始定位过高,结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老板只好半途而废,专家又埋怨老板目光短浅,横竖出钱的不是自己,自然不会肉痛。
关键词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