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亩田地养蚂蚱帮村里每位老人增收两三千元
从电视里看到4000亿只蝗虫从非洲开始向全球肆虐的消息时,张兴华开玩笑说,要是到了我们这,早就被老百姓捉光了吃掉了。
山东小伙张兴华是一个卖食用昆虫起家、后来成为蚂蚱养殖大户的云店加商城店家。
从最初“毒死蚂蚱”,到如今雇佣十几个村民帮工,张兴华已经成了村子里的养殖第一人。
这种看似重口味的美食,如今被旅居全国各地的山东人疯狂抢购。
去年年底,张兴华承包了70亩田地,他说,等疫情结束,复工的第一件事,就是整修大棚,洒下更多蚂蚱苗。
一道名菜
“滋”地一声,一个个健硕肥大的蝗虫下到油锅里,瞬间变成红色。
多年以后,80后山东小伙张兴华仍能想起父亲给自己烤蚂蚱吃的那个下午。
张兴华的家乡山东潍坊诸城,家家户户都种植玉米。
每到秋收时节,农民们就到玉米地里去收玉米。
年幼的张兴华经常跟着父亲去田地里撒欢,父亲收玉米,他则去捕捉田野里蹦跶的蚂蚱。
张兴华用狗尾巴草将捕捉到的蚂蚱串成长长的一串,像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
等父亲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就和他就地拢起一个小火堆,把蚂蚱排列在湿湿的玉米杆子上烤。
烤制出来的蚂蚱既有肉味,又有玉米的清香,“比肉都好吃。
”
年岁渐长,长大后,张兴华常常在家乡的小饭店里点到蚂蚱,吃法繁多,有香辣蚂蚱,椒盐蚂蚱,孜然蚂蚱,芝麻盐蚂蚱……无论是油炸还是烧烤,都是当地的名菜,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飞黄腾达”。
历史上,山东、河南两地曾多次因为蝗灾而闹饥荒。
但如今科技发达了,一有闹灾的苗头,政府就派飞机喷洒农药,因此,如今的当地人只把蚂蚱当成一种美食。
从电视里看到4000亿只蝗虫从非洲开始向全球肆虐的消息时,张兴华开玩笑说,要是到了我们这,早就被老百姓捉光,吃掉了。
卖虫子
大学毕业以后,张兴华在家乡的一家车企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
和妻子一起攒了
五、六十万元启动资金以后,夫妻双双辞职,决定“下海创业”。
夫妻俩在诸城开了一个“防腐管件”的门店,谁知半年就亏光了积蓄。
穷困潦倒之际,张兴华想起,2009年的时候曾经捣鼓过一个云店加商城店,但没有正式运营。
于是他捡起了这家店铺,每天骑着三轮。
去蔬菜批发市场批发蔬菜,做起了生鲜生意。
“虽然有一次万圣节卖出了许多南瓜,但总体来说利润低,赚不到什么钱。
”
跑水产城进货的时候,张兴华发现那里有一种更具本地特色的产品——食用虫类。
什么金蝉、蚂蚱、蜂蛹、竹虫、金龟子、豆虫,看似“重口味”的虫子是本地食客们的挚爱。
张兴华去云店加商城一搜,发现当时网上卖虫子的店还很少,于是他每天往返水产城采购虫子,在云店加商城上销售。
“就像一个杭州卖家去四季青拿货卖衣服。
”
“起初金蝉卖得最好,最近两年蚂蚱的价钱起来了。
”张兴华说。
他老家周围的农村里,蚂蚱养殖户渐渐多了起来,而收购成本也比之前上涨了60%。
2018年春天,张兴华在农村老家承包了一小片地,做起了蚂蚱养殖。
第一个大棚,是张兴华和父亲两人亲手搭建起来的。
几个简陋的竹片撑起一个架子,裹上一层绿色的纱网,就算是蚂蚱的“栖身之地”。
而再在纱网外围包裹上一层塑料布。
就算是蚂蚱的“保暖设施”。
买一批蚂蚱苗,放养到大棚里,它们就会在这片“乐土”茁壮成长。
每天,父亲推着小车,去成片的草地上割草喂蚂蚱;而张兴华则守在电脑前等待买家咨询。
从三月到五月末,第一批蚂蚱成熟了起来。
张兴华的电脑上,常常响起“叮咚”声。
两三个月的时间,几万只蚂蚱在他的云店加商城店销售一空。
养殖的蚂蚱,在这段时间里,还完成了交配繁殖,在土地里种下了“小蚂蚱苗”。
农药风波
第二批蚂蚱渐渐长大了。
父亲还是每天割三次草,定时地给蚂蚱喂食。
谁知有一次蚂蚱吃完了父亲割的草,纷纷从纱网上坠落下来,斑斑驳驳地死了一地。
这让张兴华百思不得其解。
那正是收割完小麦的夏日。
张兴华向邻村的养殖户一打听,原来就在不久之前,当地的杨树闹了“美国白蛾”的灾害,当地政府用飞机喷洒了农药,草被“波及污染”了,而张兴华养殖的蚂蚱吃了“毒草”,被当成害虫间接 “杀死”了。
一批蚂蚱从幼虫到成虫要养殖50多天,褪5次皮,才能成为供人享用的成虫。
父子俩只好将一片狼藉的大棚清理干净,购买一批新的蚂蚱苗重起炉灶。
为了保证蚂蚱的“饮食健康”,不被农药“波及”,张兴华甚至单独开辟了一块田地,专门种植蚂蚱爱吃的“牧草”。
这批新的蚂蚱长大的时候,正值七月,玉米刚刚秀穗,就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冰雹。
张兴华种植的牧草一夜之间被砸得粉碎,蚂蚱们又开始面临“断粮”的风险。
张兴华赶紧买了一批麦麸作为蚂蚱的“临时口粮”。
临近秋收时节,张兴华的七个大棚里的蚂蚱终于迎来了丰收。
每隔
2、3天,就有一个大棚的蚂蚱完全成熟,等待着有人去抓捕。
在张兴华的家乡诸城农村,年轻人们大都去青岛、Yan台等大城市打工去了。
留守在家的老人们,平时只能在春夏两季的时候种种地。
如今,在村支书的组织下,他们拿着自制的捉蚂蚱的工具,在张兴华的大棚,将成百上千只蚂蚱装进网兜里,再由井水汇成的清洁池清洗蚂蚱,干干净净的蚂蚱被装进纸箱,寄给各地的买家。
每位老人一个月可以在张兴华这里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
复工计划
整个2019年是张兴华的生意比较顺遂的一年。
他说,具体收入没细算,但已经买了辆新车。
经常光顾他店铺的顾客,大部分都是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山东人,或者来山东品尝过蚂蚱美食的人。
“其中有去西藏支援的军人,云南、广州开饭店的老板,还有远嫁到外地的山东媳妇。
”
今年年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那些常常光顾张兴华的老主顾都不来下单了,一问,才知道,占了他店铺订单80%的饭店老板们如今都不能开门了。
仅有的20%订单,也因为快递歇业而发不出去。
无奈,张兴华只得选择了速度较慢的邮政快递。
查看物流进度的时候,他发现,寄出的快件都十几天了,也没有到达买家手中。
这意味着包装在盒子里的蚂蚱都要变质发臭了。
张兴华赶紧主动地联系客户,在他们收到变臭的蚂蚱之前给他们退款。
其中有一位支援西藏的山东兵哥哥让他印象深刻。
张兴华说,可以给他全额退款的时候,这位兵哥哥说,退一半就可以了。
疫情的时候“嘴馋”,也不能完全怪店家。
虽然远隔万里,但这位山东老乡的质朴豪爽,还是让他感到心头一暖。
2019年冬天,张兴华承包了70多亩土地,组织村民搭建了100多个新的大棚,准备在来年3月份大干一场。
然而冬天的一场大雪压塌了大部分大棚,正想组织村民重新搭建的时候,传来了“疫情封村”的消息,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没人愿意出来干活。
今年春天,张兴华的第一个“复工计划”,就是组织村民把倒塌的大棚从新搭建起来,洒下更多的蚂蚱苗。